文章最后更新时间:
近日,一则贸易领域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缩减了进口美国猪肉的计划,大豆采购量也大幅下降。这一变化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国际贸易的大舞台上激起层层涟漪,美专家更是直言:难以寻觅替代市场。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24日报道,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全球贸易战”打击了美国农作物和肉类的海外需求。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出口数据显示,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数量锐减,并缩减了2025年进口美国猪肉的计划。
当地时间4月24日公布的截至4月17日的一周数据显示,中国的美国猪肉采购计划已经削减了1.2万吨,使当周总销量降至仅为5800吨。这是2025年迄今为止报告的每周交货量的最低值,与前一周相比下降了72%。24日下午,芝加哥瘦肉猪期货结算价下跌0.2%,至略低于每磅1美元,交易员和分析师正在考虑中国减少采购究竟是偶发情况还是一种趋势。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截至4月17日那一周仅购买了1800吨美国大豆,与截至4月10日那一周的72800吨相比大幅缩减。
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也是美国猪肉的主要出口目的地。美国大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斯科特·格尔特说,“如果这些关税持续下去,市场基本面将压低美国的大豆价格”,因为中国的需求占到美国大豆出口市场的60%。他补充说,就大豆而言,找到能取代中国需求的其他市场非常困难,而中国减少采购可能会在供应链中产生其他连锁反应。
中国缩减进口美国猪肉计划,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产能逐步恢复,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养殖户们积极扩大养殖规模,精心照料猪群,使得猪肉产量提升,对进口猪肉的依赖程度自然降低。另一方面,全球猪肉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国提供了更多选择。比如欧洲一些国家的猪肉产品,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具有一定竞争力,吸引了中国进口商的目光。
大豆采购量的锐减同样值得探究。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在大豆种植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国内大豆产量有所增加。同时,为了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中国积极开拓巴西、阿根廷等其他大豆供应国。这些国家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大豆生长,而且在运输成本等方面也具备优势。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专家不禁感叹难以找到替代中国的市场。毕竟中国拥有庞大人口基数,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堪称天文数字。失去中国这个大买家,美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犹如失去主心骨。美国猪肉产业遭受冲击,大量猪肉积压,养殖场主们心急如焚。为了维持经营,他们不得不降低价格,可即便如此,销售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原本期待着中国的大量订单,如今希望落空,一年的辛苦付出面临打水漂风险。
对于美国来说,这次农产品出口困境也敲响了警钟。过度依赖单一市场会让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对于中国而言,多元化的农产品进口策略,不仅保障了国内市场稳定供应,也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后续情况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