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
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漫长历史中,疟疾始终是不容忽视的重大威胁。每年4月26日的全国疟疾日,是我国向疟疾宣战、凝聚力量、共筑健康防线的重要时刻,它承载着消除疟疾的坚定决心,见证着无数人为此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疟疾是一种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回顾历史,疟疾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初期,疟疾发病人数高达3000万以上,尤其在南方的一些山区、水乡,疟疾如同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正常生活,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全国疟疾日的设立,正是基于我国防治疟疾的迫切需求与长远目标。2007年,我国首次将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旨在强化公众对疟疾的认知,提升全社会防控疟疾的意识和能力。自设立以来,全国疟疾日充分发挥了宣传动员的重要作用。每年这一天,各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社区讲座、校园科普、线上知识问答等,向群众普及疟疾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在偏远山区,工作人员走村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讲解疟疾防治知识;在城市社区,志愿者们发放宣传手册,耐心解答居民疑问,让“防蚊灭蚊,预防疟疾”等理念深入人心。
全国疟疾日的背后,是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的坚实推进和显著成效。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构建起了完善的疟疾防控体系。从加强疟疾监测网络建设,及时掌握疟疾流行态势,到推广使用新型抗疟药物,提高治疗效果;从大规模开展灭蚊行动,减少疟疾传播媒介,到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多管齐下遏制疟疾传播。截至2021年,我国已实现连续4年无本地原发疟疾病例报告,202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全国疟疾日营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凝聚的全民防治力量。
然而,消除疟疾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虽然我国已消除本土疟疾,但境外输入病例风险依然存在。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员流动频繁,来自疟疾流行地区的输入性病例可能引发新的传播风险。因此,全国疟疾日的意义在新时代更显深远。它持续提醒我们保持警惕,不断巩固疟疾防治成果,加强国际合作,分享防治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疟疾挑战。同时,也激励科研人员继续探索更有效的疟疾防治技术和药物,为全球疟疾防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国疟疾日不仅是一个宣传防治知识的日子,更是一面旗帜,彰显着我国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全球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全国疟疾日为契机,凝聚全社会力量,筑牢健康防线,为彻底消除疟疾、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而不懈奋斗。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