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
近日,从我国科研领域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北京大学常林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紧密合作,成功开发出世界首款光子时钟芯片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电子学》上发表。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芯片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飞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传统芯片在信息处理时,依靠电子振荡器产生时钟信号,从而实现高速的信息处理能力。然而,这种方案存在诸多弊端,如速度受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速通信需求;能耗高,大量功率被消耗的同时还会产生较高热量;并且一个芯片往往只能产生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时钟,导致不同应用场景,如6G、车载毫米波雷达、GPU等,需要完全不同的芯片制造技术,大大提升了芯片成本。
而此次诞生的光子时钟芯片则创新性地“以光为媒”,通过光子产生时钟信号。由于光的速度远快于电子,使得光子时钟在处理信息时,速度比电子时钟快得多。该芯片成功研制的关键在于对“光频梳”技术的“改造”。过去,“光频梳”技术只能依靠昂贵的进口设备实现,一台设备售价高达几百万元。如今,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光频梳”技术的芯片化 ,在芯片上构建了类似于跑道形状的环形结构,让光在其中以光速不断“奔跑”,每跑一圈的时间,就作为片上时钟的标准。这使得光子时钟能以超高速进行时间调控,将芯片上的时间调控速度提升了100倍。
光子时钟芯片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通信领域,它可以只用一个芯片就能覆盖目前所有微波频段的时钟,支持从5G到6G甚至更高速度的手机通信,避免了过去每升级一次通信方案就需要更新一次手机硬件的问题。在计算领域,目前CPU和GPU的主频一般在2 – 3GHz,而该芯片的时钟频率已超过100GHz,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更强算力,助力AI绘画、AI写作等实现更高效率和质量的创作。此外,在空天遥感、自动驾驶、精密仪器等领域,光子时钟的高精度时间调控也将显著提升系统性能。
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在光子芯片领域的空白,更为中国在全球芯片竞争中赢得了重要的话语权,也为全球芯片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未来,随着光子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望推动6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迈向新的高度,助力我国在“后摩尔时代”抢占科技制高点。

暂无评论内容